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從吃相看外遇指數?

觀察一下,你的他屬於哪種吃相?

解析

A.慢條斯理型

選A的人吃東西不疾不徐,不知不覺就會花太多時間在吃飯上面。個性相當情緒化且感性,十分注重心理層面的感覺。行事優柔寡斷很難做決定,但只要遇到感覺對的人,就會動心。一旦被拆穿外遇情事,就會頭也不回的離開,絲毫不會戀棧。

偷腥指數20%

B.挑三揀四型

選B的人,懂得享受美食,對食材也特別講究,重視細節,品味高人一等。在性方面,則是有異於常人的特殊癖好,像是肛交、口交、戀物癖、SM等都可以接受,但需要找到配合度高的外遇對象才能解決需要。也因為「知音」難尋,有時想偷腥也偷不到。

偷腥指數40%

C.狼吞虎嚥型

選C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吃哪一種料理,吃飯速度都很快,經常隨便咀嚼兩下就囫圇吞下肚,就連偷腥外遇,也非常講求效率。因為他的外遇純粹是用來解除肉體的飢渴,這類型的人認為用錢來買性最省事,對於沒有感情的性行為接受度高。

偷腥指數60%

D.裝模作樣型

選D的人,喜歡賣弄,往往會在餐桌上高談闊論,裝成很有學問的樣子,但其實腦袋空空沒有料。這種人對另外一半最不誠實,說謊成性,如果露出馬腳,總是會想盡理由狡辯,還會把過錯推到外遇對象身上。奸詐狡猾難以捉摸,偷腥頻率最高。

偷腥指數8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警語。然而,若仔細思索這句話的涵意,不免令人疑惑:為何人不作長遠考量(遠慮),很快就會面臨危機(近憂)?不應該是今天不做長遠思考(近慮),未來才會爆發危機嗎(遠憂)?若單純從表面的字義解釋,這句話似乎有時空關係倒置的疑慮。再深入思索,就會令人豁然開朗。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該是指,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憂愁),是肇因於以前沒有深思熟慮的作為;同樣的,今天的作為如果未經長遠的深思熟慮,未來必要面臨苦果。所以,這句話除了提醒人要能深謀「遠慮」外,事實上還點出了一個要點:凡事必是「自作自受」,這是人人都要有的重要認知。

那麼,重新品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們除了警惕自己,要對今日的事物深思熟慮、深度思考外;昨日的作為所造成今日的憂愁,除了「默默承受」外,就不能有其他收穫嗎?事實不然。今日的憂愁既是昨日所致,就應去追溯,究竟是過去的哪些相關的決定、作為不夠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來過,哪些錯誤是可以避開的?進而去認知、體悟這些事物間的「因」「果」關係。重新檢討下來,不但學得教訓、經驗,不致重蹈覆轍,並能強化對事物相關影響的認知,增長「決策判斷的能力」。俗語說,「不增一事,不長一智」,就是這個意思。

相反的,假若不經由這種追本溯源的方式,來認知所經歷事物的「因果關係」,那麼過去的錯誤不僅在今日付出代價,也因為未深切體認到教訓,未來仍將持續犯相同的錯誤,並且找不出原因,也就是所謂的「不知反省」。外在環境瞬息萬變,面對各種問題,除應針對問題追本溯源,再考量趨勢、各種可能變化等因素,做出最周延的決策外,還需有一個認知,亦即外界事物種種變化,不全然是個人所能百分之百掌握的。因此,在「深謀遠慮」的同時,須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過於自負,反而要戒慎恐懼,隨時具有「危機感」。當然,具「危機感」並不代表要保守、退卻,而是要具有企圖心。在積極但審慎的心態下,就能達到犯最少的錯誤,累積最大成就的境界。

顏炳立:2010台灣房地產元年

回顧去年 2009 年的商用不動產市場,總投資金額約為 1,002 億元,較前一年成長 6%,絕大多數成交案件皆位於大台北地區,至於去年第四季,以內湖廠辦的表現最為搶眼。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表示,陸資已透過不同管道紛紛來台,今年 2010 年將是台灣房地產元年。
■ 去年商辦破千億 創第2高紀錄
戴德梁行統計 2009 年商用不動產的投資金額,總資金為 1,002.6 億元,較 2008 年的 947 億元,年成長幅度六個百分點,創下過去五年來的第二新高紀錄。交易金額前三名的個案,總價皆突破一百億元,分別是新光三越 A11 館 ( 總價 116 億元 )、亞太經貿廣場 ( 總價 115 億元 )、環亞生活購物廣場 ( 總價1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內湖廠辦表現亮麗,去年第四季成交金額高達 229 億元,尤其是新光人壽已在內湖科技園區擁有十四棟廠辦大樓,穩坐內科第一大地主的寶座;至於外資法人亞太置地投資公司,也一口氣買下台北市三件商用不動產,顯示外資看好台灣房地產投資前景。
■ 投資房地產心法 「地段」是第一要件
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譬喻,2009年的房市是「春寒水暖鴨先知」,2010 年將會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因為檯面下陸資早就藉由人頭等各種管道搶進台灣房地產,一旦簽訂 ECFA,台北市房價,尤其是豪宅市場,台商、陸資將成為主力客源,有機會促成都會房價飛漲,因此今年可稱為「台灣房地產元年」。顏炳立傳授投資客,今年在台北市購買不動產的口訣是「地段、環境、巷內小基地」,只要符合上述條件,房價一定飆漲、地價翻升三到四成,台北市的大同區、萬華區,雖然環境較差,但透過都更,仍有補漲空間。反觀台北縣,要牢記「地段、環境、大基地」這三點,譬如新店或新莊就符合這些要件,未來房價將再創新高。

【網路地產王www.vrhouse.com.tw】【網路地產王/曾炳鈞/綜合】

「房仲之父」王應傑 傳授房產投資心法

隨著房市景氣好轉,吸引投資客紛紛進場,不過大部分的人,不論怎麼投資最後都慘遭套牢;人稱「房仲之父」的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表示,原因在於投資者沒有對房市做整體了解的情況下,卻盲目地搶進,王應傑認為,投資房產的必勝關鍵在於「地段」和「供需」。


■ 掌握兩原則 進可攻、退可守

房地產投資上要做到「短線進可攻、長線退可守」,對於一般的投資人士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度,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以多年投資經驗分析,要做到進退自如,首先要先掌握「地段條件」、「市場供需變化」,從過去經驗來看,短線獲利的人,都是在低點買進,再趁著漲勢脫手獲利。當大環境的變化反應在物件上,獲利與否,就要看民眾選的「地段」夠不夠強勢、產品條件上夠不夠競爭力。 在挑選物件上盡量以台北市大安區、信義區為主,這些區域產品通常都較為抗跌、保值;另外價格在變動上與「供給」、「需求」息息相關,以台北縣林口、三峽來說,由於處於剛開發的地區,對投資客來說並沒有多大誘因,造成供過於求,房價自然便宜。王應傑也特別強調,有些地段產品,即使供給大於需求,只要在地段上有不可取代性,如捷運、景觀或明星學區,使得不論在短期或長期投資上都是有利的因素。

■ 進場先擬計畫 降低投資風險

有些投資人士進場時機操之過急,在投資成本及虧損上,並沒有細算評估,造成進場後被套牢,事後又要繳納龐大資金貸款。 對此王應傑也傳授投資客,投資講求報酬率,在進場之前不妨花點心思,擬定一份投資計畫表,列出包括購屋資金的來源、購屋所需成本、自備款和貸款的財務槓桿、每月還款計劃、每年要繳納的相關稅費有多少等細部估算。

【網路地產王/盧柏均/綜合】

利用居家角落 打造SOHO工作室

時機歹歹,很多人嚮往輕鬆做SOHO族,但該如何在居家空間,創造有效率的辦公環境,又不影響在家放鬆與休息的心情?打造完美的工作空間,也是個改變心態的好方法!


■ 評估工作內容 確認自我風格

要當一個開心的SOHO族,首先,要評估自己的工作空間,是否會干擾到家庭生活,其次,到底是一人在家工作、還是另有其它工作夥伴,待在工作室的時間有多長,這些都是實際的工作需求項目,將是規劃一個家庭工作室所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而按照工作需求規劃好適當的空間配置後,如何打造一個恰如其分的風格,就是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在家工作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在工作之餘,還能享受居家生活的放鬆,要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更是家庭工作室優於一般辦公室之處。因此,雖然工作室的風格要突出,更要與家庭生活合而為一,在形塑個人特色之餘,記得要與家中的基調統一、和諧,才不致過於唐突。

■ 挑選多功能傢具 聰明創造工作空間

不管是或者量身訂作的家庭工作室之辦公傢具設備,兼具「雙重功能」是必備的條件!因為只有既符合工作之需要,又兼顧家庭之用的傢具設備,才能真正達到家庭與工作面面俱到。舉例來說,如果家中的設計,是屬於現代風格,工作室的桌、椅及設備,就應該選擇較現代感的材質與款式,如此一來,辦公桌、椅也可以是不工作之時,與家融合的書桌或休閒椅。如果,家裡真的沒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規劃為專屬個人工作室時,不妨利用家裡頭許多零碎的小空間,比如,樓梯下方或者靠窗的一隅,甚至客廳的某個角落,都可簡單創造出適合的空間,或是利用活動式的傢具櫃體,都能在任何空間,自行圈圍出可工作的角落。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穩賺不賠的理財方程式

在只有工作收入沒有理財收入的情況下,積累人生第一個10萬,通常是需要相當毅力的,而要積累第二個10萬,就有很多捷徑可走了,因為有了理財的本錢,錢生錢就容易多了。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8%,活期更是只有0.72%,錢放在銀行裡不動,利息還不夠彌補物價上漲。所以,一旦有了理財的本錢,就不能只靠工作收入了,應逐步提高理財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隨着年齡的增長,以理財收入逐步取代工作收入是必經的過程。及早開始理財,就有機會提早退休享受生活,下面這個“理財方程式”可以給大家一些啓發。

理財方程式=50%穩守+25%穩攻+25%強攻
理財方程式的概念十分簡單。首先,把一半積蓄放在銀行存款或國債上,這些錢的作用不是增加收入,而是保本,避免讓財富暴露在不可控制的風險下。除存款和國債之外,還可以關注一下其他低風險理財産品,如人民幣理財産品和貨幣市場基金,投資這些理財産品本金較安全,雖然給出的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沒有絶對的保證,但實際上收益率波動範圍並不大。接下來就是如何錢生錢了,建議大家將“攻”的資金分為“穩攻”和“強攻”兩部分。對於穩攻部分,有一定投資理財概念的人可以選一些波動度較小、報酬較穩健的理財産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藍籌股等,追求的年收益率在5%-10%不等。不過,在投資前要做一些功課,選出好的股票和基金才行;同時還需有投資組合的概念,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

至於強攻部分,就是投資理財中最刺激的部分了,如成長型股票、股票型基金、期貨等,既有機會讓人一個月賺10%,也有可能一個月賠掉10%。投資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産品,必須有相當高的知識與經驗門坎,對於不擅長投資的工薪族,最好先以穩攻方式進行,在得到一些投資心得、功力較深厚之後,再加入強攻一族中去追求更高的收益率。需要指出的是,“理財方程式”的攻守比重是可以靈活調整的,這主要取決於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目標,如果能夠承受一定風險且短期內無較大資金支出計劃,可提高強攻部分的比例,但建議該部分比重不要超過50%。對於保守型的投資人,則可增加穩守的比例,減少強攻的比例。最後,在努力增加理財收入的同時,仍然要把工作收入積累下來,當初攢下第一個10萬的勁頭千萬不能鬆懈。如果能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同時堅持投資理財,擁有下一個10萬一定不會太久。

退休老人理財十誡

所謂理財,是合理地安排各項投資,賺錢並不是理財的全部意義,理財的終極目標是過上更好的生活。特別是老年人,退休後並無太多穩定的收入來源,特別要好好安排理財計劃,特別是避免踏入一些常見的投資理財誤區。春節剛過,我去銀行存點錢,工作人員推薦我買一款什麼類似基金的保險。我想想也蠻好的,就下單了。前天女兒出差回來後,我跟她提了一下這事,才知道那產品並不適合我,可是想退並不容易,說是已經過了10天的猶豫期了,會有損失。你說我該怎麼辦呢?現在還瞞著老太婆,沒敢跟她說呢!這不,58歲的汪老伯打電話到雜志社來“訴苦”。類似汪老伯這樣的“銀發族”,臨近退休或已經休養在家者,相較腦筋靈活的年輕人,的確更容易碰到類似的理財困惑。為此,我們建議大家,要特別留心以下幾點,老年人不僅要活得舒心,理財上也要有所技巧。

切莫輕信他人老者通常一方面“耳根子比較軟”,一方面對現在社會上的新鮮事物不是特別了解,因此一旦碰上類似“高科技”、“新潮流”的東西,特別容易被騙。上海徐匯警方就曾聯合銀行工作人員阻止了一起類似案件。當時,張老太在家接到欠費電話後信以為真。當張老太準備將銀行卡內3萬余元轉入對方提供的“安全賬戶”時,銀行工作人員警惕地詢問老人,是否認識對方。張老太雖按照對方講授的方法說了“認識的”,但因為緊張說話明顯不自然,銀行工作人員覺得有點蹊蹺,就聯系了民警。後經警方耐心勸阻,張老太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差一點上當了。還有一些老人在公園、銀行門口等地,碰到一些騙子設置的“迷魂陣”,此時一定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比如,遇到有人自稱兜售外幣,一定要先到銀行進行鑒定後才可兌換,千萬不要因貪小利而被迷惑,以免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莫貪圖高利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只贏不輸的投資。如果太貪心,很容易遭受損失。陳老伯家住浙江,那裏民間借貸的風氣很盛。陳老伯的鄰居看老人家裏也有點積蓄,就勸他拿出去借給別人,收點利息權當是賺點買菜錢。這位鄰居幫陳老伯介紹了兩個想要借錢的人。其中一個人願意出1%的月利息,另一個願意出2%的月利息。陳老伯賺錢心切,很快把錢借給了利息高的那個人。沒想到,半年之後,這個向陳老伯借錢的“工廠老闆”被人騙了一個集裝箱的貨,企業無法繼續下去,陳老伯的月度利息拿不到了,幾萬塊本金也一時半會兒拿不回來了。因此,老人在私人借貸、個人投資等方面,一定要特別提醒自己,不要追求過高的收益,免得翻船。

不要盲目為他人擔保
有些老人常礙於面子為他人提供經濟擔保,把儲蓄存單、債券等有價証券抵押給銀行辦理貸款業務。殊不知,一旦你簽了字,你的有價証券作為了擔保物,一旦貸款到期後,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作為擔保人,銀行就會依法凍結你的有價証券用於收回債權,你的損失就不止一點點了。不要輕易給別人簽署各類檔案、報告,也不要把自己的金融資產憑據、有價証券等借給別人使用,無論那人用於什麼途徑。

別太多涉足高風險投資
老年人因機體衰老,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較差,因此最好不要選擇風險性高的投資方式,如期貨、外匯買賣等。如果心理承受力較強,心情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則可以參與一部分的風險投資,但比例不宜過高。

保險不宜買太多
老年人買保險往往出現兩個極端,要麼一點也不買,聽到保險兩個字就難受;要麼很容易聽信保險代理人的話,經常不切實際地買一些保險。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保險的目的歸根到底是將自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因此,在購買保險時,應充分認識自己或家庭的最大風險是什麼?老人也應當如此考量。要買保險就要有效投保,保費花在刀刃上。

投資不要過於單一有些老人一聽到某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高,便一哄而上把所有的錢都投入購買,遇到市場變化,如股市不好,則馬上全部撤離。於是總有人在問,現在有什麼可投資的?建議在做理財規劃時,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年齡、收入、家庭等情況,兼顧收益與風險來構建一個高效的投資組合,以此獲得穩定的收益。

理財沒規劃不行理財是年輕、壯年時候的事情,都已經退休了,還能怎麼規劃啊。船到橋頭自然直,隨它去吧。一部分老年人對於退休後的理財很不關注,老年以後就沒必要理財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退休之前,當然要做好理財規劃。但退休之後,如果有一套比較合理的理財計劃,會幫助你更合理地應付老年生活的各類開銷,給你一個財務上更輕松的夕陽時光。

避免無計劃消費進入老年後,老年人的支出會有很大變化,應及時進行合理調整。但不要在消費方面因小失大,例如不捨得買水果、蔬菜等食物,這樣造成營養不良,反而增加醫藥費支出,得不償失。有些老人,特別是經濟條件不太寬裕的老人,小病拖著不看,不斷透支身體,以致生大病後花掉更多的醫藥費,導致經濟、生活更加困難。這就屬於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了。老年健康亦是一種投資。老人患病後要及時治療,加強身體鍛煉,進行必要的營養補充,注意勞逸結合等。

切忌押上畢生積蓄投資老年人可以把基金、股票、債券等理財工具作為理財“菜籃子”中的一員,切忌押上畢生積蓄只投資於一類產品。不要被某類投資的豐厚收益衝昏了頭腦,而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進去。中老年人必須準備好養老錢,在資金還有富余的情況下再適當積極投資,一來有更好獲利的希望,二來也可以體驗退休後快樂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莫忌諱立遺囑
很多老人忌諱在生前,特別是在身體健康、神智清醒的時候立遺囑,有點怕不是個好兆頭。其實,別以為立遺囑有什麼晦氣,實際上,在退休規劃的過程中,用心立一份合理的遺囑,對本人和家人都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百年之後不必要的紛爭。有時候,對於寂寞生活的老人而言,說不一定也是個幫助繼承人順利得到遺產的一個好辦法。

多少錢夠退休後安度余生?

多少錢夠一個人退休後安度余生?誰又來養活2027年之後退休的龐大人群?我沒有答案。在退休之前,一個人需要積攢多少錢才能安度余生?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3萬元或者1000萬元,似乎都是合理答案。這是視每個人退休後的生活條件、所生活城市等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壽命預期而決定的。大多數人會直觀地認為3萬元顯然不夠,而1000萬又有點奢侈。很抱歉,我的看法並非如此--如果繼續無度發鈔,預備 1000 萬元人民幣來養老,恐怕未必夠。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審視已經過去的 20 年,理性分析。首先要估計的,是一個人退休之後會存活多少年?目前中國的統計數字表明,男性 55 歲退休,之後大致可活到72歲;女性則50歲退休,可活到74歲,因此男女在退休後的生存年限分別是17年、24年。

考慮到人均預期壽命可能進一步延長,大多數人可能會傾向於認為,為退休後的生活積攢存活25年的錢財是必要的。其次要觀察的,是退休後要維持怎樣的生活水準?如果退休後生活水平略低於退休前,那麼為存活25年積累大致相當於20年的工資是必要的,這意味着退休後生活開銷比之前降低約20%。這筆錢大致多少?那要看你哪年退休。如果你身處1987年,問一個當時准備退休的職工,他可能會認為3萬元已經足夠了。理由在於,1987年,居民消費水平為每年565元,其中城鎮為998元,那麼維持25年的消費有2.5萬就足夠了。同時,198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年1002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為1459元,那麼20年的工資大致不會超過3萬元。可以斷言,讓一個1987年退休的職工在當年估算其養老金的數目,3萬元已算奢侈,因為當時他每月工資掙不過百元,每月消費則更少。

但如果你是2007年退休,則情況完全改變。以居民消費水平而言,1987年為565元,到2007年為7031元。那麼城鎮居民25年的消費大約需要30萬。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勞動報酬來看,職工平均工資在1987年為1459元,到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7年為1002元,到2007年已是13785元,按20年工資計算大約需要27.5萬元-50萬元。如果對目前中國城鎮居民進行抽樣調查,絶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積攢下接近100萬元,就足以在退休後安享晚年。但是,理性冷漠地提醒我們:時間不是靜止不前的。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官方的發鈔節奏都沒有根本改變,我們詢問一個將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他極有可能會認為,他需要一筆約為300萬-500萬元的積蓄,才能度過余生。更令人遺憾的是,这只是城鎮人口的大致水準,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綫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千萬元竟不足養老,這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這給出了中國人為什麼一輩子辛勞,無法解脫的根本原因:幣值不穩定。

從1987-2007年間,M2和M1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9.8%和17%。1990年,M2、M1和流通中現金的余額分別為1.53萬億、6950億和2644億,到了2007年則分別為40萬億、15.2萬億和3.1萬億,不到20年,分別增長了26、22和12倍。一個人少壯時候積攢掙下的錢,老來根本不值錢,是一生勞碌晚年難安的重要原因。但這還不是最令人擔憂的。粗略估算,目前正在領取養老金的人群,在其退休後存活的歲月中,領取的全部養老金,大約是其退休前所交納的全部養老金的10-15倍。也就是說,現在離退休的5000萬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交納養老金的1.5億青壯年人養活着。目前我國覆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五項的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大約在1.5萬億。這個余額目前僅能供養不足500萬人存活25年的養老所需。或者說,目前養老金缺口大概在90%,未來20年養老金目前尚無着落。多少錢夠一個人退休後安度余生?誰又來養活2027年之後退休的龐大人群?我沒有答案。我所理解的是:錢是紙,終生勞碌積攢,未必晚年安然。

房貸利率如何選擇

最近房市正夯,許多人想要購屋置產。講到購屋,就免不了要考慮貸款,市面上房貸商品琳瑯滿目,我們該如何去思考哪項最適合自己呢?首先,先把自己心中的需求一一列出來。通常我們考慮房貸商品的時候,可貸多少金額與房貸利率是最令人關心的主題,尤其利率更是影響往後生活品質的關鍵。房貸利率又分成二種:一段式利率與分段式利率。用一個簡單的二分法,就是看利率在還款期間內會不會有「大」變化。基本上一段式利率在整個貸款年限中,利率皆依照當初約定的房貸利率(依照指數型房貸固定加碼一定比率)來還款。譬如,採用一段式利率貸款 20 年,那房貸戶在這 20 年內,每個月所繳的金額幾乎相同,頂多是隨著市場利率微幅波動起伏。因為還款金額變動不大,房貸就等於是每月固定一筆支出,房貸戶心理上多少有準備,比較不覺得負擔過大。而分段式利率則是在還款前幾年利率較優惠,寬限期滿後,再逐年加碼上升。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歸類,一段式利率是屬於想要穩定慢慢還類型,風險較小;分段式利率則屬於有把握在短期間清償的類型,風險較高。如果只想穩定的繳完房貸換一個自己的家,就不妨考慮一段式房貸利率,這種房貸負擔穩定溫和,心理上也會覺得比較輕鬆;但若是想經營房市投資,或是有自信短期間即可付清貸款,分段式利率倒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後者在前幾年通常會有相當優惠利率,也是不錯的理財規劃方式。房貸不會是一筆小金額,多少會影響日後自己的生活品質,考慮房貸商品的時候,一定要優先評估自己的貸款目的與還款能力,以及自己心理可以負擔壓力的程度,再去做選擇才是上策。

輕鬆學理債,還款無負擔

現在許多節目頻頻教人如何理財,對於有財可理的人,透過適當的方法,以錢滾錢,就可以穩當累積財富。然而近年來,民生物資節節上揚,上班族薪水卻沒什麼調整,使得大部分民眾開始產生負債。債務金額不論多寡,多少都會拖累自己累積財富的速度,因此我們應該要重視理債的觀念。就我服務經驗來說,許多因債務求助的人心理多半是消極的,甚至用錯方法以債養債,或是逃避不去理會,結果造成更大的資金問題。面對債務,首先需先建立面對債務的信心,丟掉逃避的心態,確切去了解債務產生的原因,誠懇面對銀行,積極的擬定還債計劃。
一般建議理債的方式:
1.詳細列出所有卡債以及其他項目的貸款(包括汽車貸款、房屋貸款、小額信貸)先瞭解手上每筆負債的利率的高低及還款金額大小,再來衡量目前收入來源,選擇適合的銀行低利代償整合方案,先行償還將利率最高的債務避免以利滾利。

2.檢視自己目前現有的資產是否也是負債的原因
有些資產本身也會是自己負債的來由之一,譬如汽車。擁有汽車的人都知道,養車每月所需支出的成本,包括:油錢、停車費、保養、牌照燃料稅…等,整體加起來,養車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代步工具有許多種,如果汽車在自己生活並非必要選項,建議把車賣掉,將省下的開銷拿來清償利率高的債務,不僅減輕每月的還款壓力,也省去許多養車支出。

3.將消費習慣徹底改變,減低高消費模式
生活經費有限的狀況下,許多高消費習慣也最好一併戒除。譬如丟掉生活中非名牌不穿的心態,或減少上高級餐館的次數,並不斷的提醒自己以堅定還債意念。此外,若經過評估,發現自己還款能力嚴重不足,已經不是能力範圍內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時就必須尋求援助。建議債務人與家人充份溝通,獲得家人支持可以更堅定信心。而且現在許多銀行或理財機構皆可成為債務人諮詢的對象,不妨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擺脫債務大有人在,只要仔細規劃、積極面對,債務絕不再是噩夢!

合理房貸範圍你知道嗎?

許多人利用房貸買房,卻沒注意到房貸利率會調漲的事實,直到收到帳單當下才恍然驚醒。基本上房貸一季會調漲一次,通常銀行並不會主動告知房貸調漲的事實,但一定會按時寄發帳單。提醒揹負房貸的朋友,平時就要多注意帳單金額異動,若房貸調漲幅度超乎您的預期,切記要去跟銀行反應,才不會吃悶虧!房貸都會有一定寬限期,通常前二年都屬於低利,合理範圍大約在2.5~3%左右,依每個人經濟條件不同而有差異。最初的6~7個月利率最低,7個月開始會漸漸調漲,通常三年後利率會走到最高,利率大約3~4%。房貸方案有許多種,選擇時應先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與財務的規劃方式。

譬如,一般房貸戶是想藉房貸換來一個自己的窩。選擇房貸,除了考慮額度外,也應把自己每月可償還多少都計算進去。繳交房貸通常是一場長期抗戰,但早晚都得繳完。建議開始繳房貸時,就建立本利一起償還的習慣,有錢就先還本金以降低利息。否則寬限期一過,還是要面臨龐大還款壓力。若本身是投資客或手上常有大筆資金進出的人,則可以考慮理財型房貸,這類房貸可隨借隨還,唯獨利率較高,不建議一般民眾使用。常見到的狀況是,有些人寬限期間只繳交房貸利息,開始不會感覺到房貸的壓力。等到寬限期屆滿,開始本息償還時,房貸就變成一項很重的經濟負擔。

因此,選擇房貸方案時,切記一定要先衡量過自己的經濟狀況與還款能力再決定。當你發現房貸利率過高,已經快要負擔不了,該怎麼辦呢?有危機就要想辦法解決,譬如找銀行溝通,詢問利率調漲的原因;或辦理轉貸。前者,房貸戶平時就需與銀行保持良好的往來關係,例如本來就是該銀行的薪轉戶;使用該家銀行的信用卡,且沒有遲繳,信用良好;購買該家銀行基金、保險或其他金融商品等等。平時與銀行往來密切的房貸戶,銀行有憑據確定房貸戶信用狀況,屆時要溝通利率降低也會比較有機會。如果與銀行溝通,仍無法降低利率,且在評估各家銀行貸款利率後,發現在別家可以找到相差1%以上的房貸利率,那麼便可考慮轉貸。轉貸的好處在把房貸搬家,換個環境從新開始。不過在此要提醒房貸戶,房貸搬家只是償還的對象換了,並非不需償還,也不是用來逃避房貸壓力的辦法,何況辦理轉貸的手續費用等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建議有需求的人找具信譽的專家協助,仔細評估再決定才是明智之舉。最後要提醒的是,房貸戶記得要看清楚法律條文,白紙黑字清楚分明記下自己的應享的權利義務,避免將來若有糾紛,損害到自身的權益,就會很划不來囉!

理債是理財的老師

一般人聽到負債,大約都會有「負債是不好的」刻版印象。但人的一生中很少不與「債」發生關係,舉凡生活消費的卡債、買車買房的貸款,甚至白手起家的創業資金籌措等,背後都是相同的債務融資邏輯在運作。然而「債」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懂得善用這個資源,「債」也能變成加值自己財務的一種方式。我們常說的理債,包括聰明「理」債,也包含聰明「舉」債。舉例來說,身上背負房貸者,如果利率較高,需負擔利息成本就愈重。表面上看來是負債的房貸,實際上卻也能為自己節省更多的稅賦,或者創造更高的投資收益。針對不同的目的(譬如節稅、投資置產),這利息費用就不應看作是無效支出,反而是為你的財富加分的理財好方法。對於「債」的觀念,可從「利差」、「償債能力」等簡單的概念去作理解。所謂「利差」就是利息。

債務纏身的人,往往忽略利息累積的影響力。在評估是否借錢投資時,應先計算這筆債務對自己的經濟負擔比重,我們稱為「償債能力」。「償債能力」一般是讓債務本息支出低於收入的三分之一,超過就可能造成財務吃緊。當償債能力亮起紅燈時,就該思考如何停止債務增加,利用借高還低、整合負債等策略,從減少利息支出的方向進行理債。但若債務壓力仍在安全範圍以內,而本身又有借錢投資的打算,那不妨放膽去做。然而借錢投資有一定風險,想利用舉債方式介入前,最好先找專家評估一番再行動比較保險。理債跟理財互為表理,相輔相成。好的理債觀念,同時能幫助你進行理財,而好的理財觀念能為你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若遇到債務問題,也不必感覺無奈,正視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讓債務問題變成幫助自己的一股正面力量。

慎選信貸輕鬆還債

曾經流行一時的廣告詞「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現在恐怕很多人要搖頭說不是,尤其在雙卡風暴後,「借貸」經常讓人聯想到「負債」而形象大壞。事實上,「借貸」本來就是一種理財的工具,只是利用這個工具來滿足借錢需求的同時,也要算算自己的還款能力,以及可能承擔的風險,深思熟慮後再借貸,才不至於債臺高築。最常聽到的借貸方式是信用貸款,因為免擔保、門檻低、只要具備良好信用都能申請。然而優點也是缺點所在,免擔保的背後是高利率這個大坑洞,不過信貸產品眾多,只要評估好自己的財務狀況,在多家比較各項信貸產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借貸方式,還是能快速借錢,輕鬆還錢。如何使用信貸呢?我的建議是,首先加強你對數字的敏感度,徹底搞清楚還款條件。

市場上信貸產品五花八門,但因借貸人的條件不同,利率、額度、還款程序也不同。有些標榜低利率的專案貸款,卻可能要繳交給銀行手續費、開辦費、帳戶管理費、提前清償違約金等,這一堆名目都是利率的孿生子,光是費用計算就令人頭大。但是,想要輕鬆還錢,事前的費用計算絕不可偷懶。每個月要還多少?多久可清償債務?每個細節都要清清楚楚,如果發現無力負擔,寧可借貸額度減少,讓債務能按預定計畫償債,也不應打腫臉充胖子,這樣人生才不會因借貸變成「黑白的」。搞懂還款條件,再來便是衡量自己的還款能力。有些人以為還款能力指的是薪資明細的數字,這樣想的話,便會有一個盲點—高估自己的還款能力。

舉例來說,假設某人薪資四萬,銀行核貸每月還款 2 萬元;但他可能還向朋友借貸,每月要還朋友五千元;除此,每個月還固定要給家裡一萬元生活費用,另外再加上個人生活開銷等等,所有的項目加起來才是每個月的總支出,而這些薪資單上並不會顯示,銀行也無法查到這筆帳,唯一知道的人就是自己。不要小看這些數字,這都是真實世界中白花花的鈔票。我建議借貸前一定要透徹了解個人財務狀況與前景,再決定是否借貸。這影響未來生活甚大,不得不更加謹慎小心。如果確認自己徹底搞清楚上述問題,那麼就是與銀行商量借貸的時候了。一般而言,銀行都會希望借貸人提供的條件愈優愈好,這樣銀行需承擔的風險相對減少。在這裡提供一個小技巧,借貸人與銀行商量時,不要一次全盤說出能提供的條件,免得被銀行吃死死的,沒有籌碼和銀行談判。

譬如,可先提出薪資證明等基本條件,但不動產或保證人就不必太急著說出來,必要的時候,甚至先要求銀行送件也可。信貸是最容易申請的貸款,具備正常的信用與財力證明即可。尤其近來銀行放寬小額信貸條件,採取「信用卡額度」決定放款,簡化徵信流程,放款速度更快,甚至當天即可撥款。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論借貸方式如何便捷,核貸條件如何寬鬆,銀行提供多少種類優惠,一定都有各項不同的還款限制。因此,我建議使用任何信貸產品時,事前一定要很透徹了解,再決定是否使用,尤其是身上已有其他債務的人更一定要斤斤計較。借貸是向未來預支,借貸額度愈大,將來利息也付得愈多,我們並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突然發生經濟困難。既然風險一定存在,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將風險降到最低。有借貸需求的人不妨多多跑幾家銀行詢問,或本身有債務問題恐難過件者,也可諮詢貸款專家尋求協助。只要保持謹慎的心態,秉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就算信貸設有再多陷阱,也難不倒你了。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現代人真忙 僅四成九全家吃晚飯!

現代人真的很忙,忙到和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間都沒有。根據全國家長聯盟的調查,每天和家人至少吃一次飯的人,只有四成九,吃飯時,有很多家庭都是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家長團體擔心,這樣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好。飯每天都要吃,現代人卻越來越少跟家人一起吃。根據全國家長聯盟調查1236位民衆,發現每天至少和家人吃一餐的人,不到一半,只有四成九;而且相處的品質也不太好,只有一成三的家庭完全不開電視!最令他們擔心的是,以前不能一起吃是因為家長忙,現在則是連小孩因為補習上安親班,也晚歸。因此家長團體打算在五月十五日的聯合國際家庭日,推動「讓愛上餐桌」活動,呼籲每個家庭每盩厔少要共享一頓飯,因為和家人有良性的互動,一起吃飯,就會讓身心都吃飽。家長團體聯盟相信,培養親子間的美味關係,是很重要的家庭教育,不過現有的升學制度造成孩子晚歸的不正常現象,使得家庭共餐有困難。因此他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之道,還是要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

記者林靜梅郭俊麟台北報導

多少錢夠退休後安度余生?

多少錢夠一個人退休後安度余生?誰又來養活2027年之後退休的龐大人群?我沒有答案。在退休之前,一個人需要積攢多少錢才能安度余生?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3萬元或者1000萬元,似乎都是合理答案。這是視每個人退休後的生活條件、所生活城市等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壽命預期而決定的。大多數人會直觀地認為3萬元顯然不夠,而1000萬又有點奢侈。很抱歉,我的看法並非如此--如果繼續無度發鈔,預備1000萬元人民幣來養老,恐怕未必夠。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審視已經過去的20年,理性分析。


首先要估計的,是一個人退休之後會存活多少年?目前中國的統計數字表明,男性55歲退休,之後大致可活到72歲;女性則50歲退休,可活到74歲,因此男女在退休後的生存年限分別是17年、24年。考慮到人均預期壽命可能進一步延長,大多數人可能會傾向於認為,為退休後的生活積攢存活25年的錢財是必要的。其次要觀察的,是退休後要維持怎樣的生活水準?如果退休後生活水平略低於退休前,那麼為存活25年積累大致相當於20年的工資是必要的,這意味着退休後生活開銷比之前降低約20%。


這筆錢大致多少?那要看你哪年退休。如果你身處1987年,問一個當時准備退休的職工,他可能會認為3萬元已經足夠了。理由在於,1987年,居民消費水平為每年565元,其中城鎮為998元,那麼維持25年的消費有2.5萬就足夠了。同時,198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每年1002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為1459元,那麼20年的工資大致不會超過3萬元。可以斷言,讓一個1987年退休的職工在當年估算其養老金的數目,3萬元已算奢侈,因為當時他每月工資掙不過百元,每月消費則更少。


但如果你是2007年退休,則情況完全改變。以居民消費水平而言,1987年為565元,到2007年為7031元。那麼城鎮居民25年的消費大約需要30萬。以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勞動報酬來看,職工平均工資在1987年為1459元,到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7年為1002元,到2007年已是13785元,按20年工資計算大約需要27.5萬元-50萬元。如果對目前中國城鎮居民進行抽樣調查,絶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積攢下接近100萬元,就足以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但是,理性冷漠地提醒我們:時間不是靜止不前的。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居民貨幣收入增長以及官方的發鈔節奏都沒有根本改變,我們詢問一個將在2027年退休的職工,他極有可能會認為,他需要一筆約為300萬-500萬元的積蓄,才能度過余生。更令人遺憾的是,这只是城鎮人口的大致水準,類似京、滬、廣、深這樣的一綫城市,預備1000萬元養老也未必夠。千萬元竟不足養老,這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這給出了中國人為什麼一輩子辛勞,無法解脫的根本原因:幣值不穩定。從1987-2007年間,M2和M1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9.8%和17%。1990年,M2、M1和流通中現金的余額分別為1.53萬億、6950億和2644億,到了2007年則分別為40萬億、15.2萬億和3.1萬億,不到20年,分別增長了26、22和12倍。一個人少壯時候積攢掙下的錢,老來根本不值錢,是一生勞碌晚年難安的重要原因。


但這還不是最令人擔憂的。粗略估算,目前正在領取養老金的人群,在其退休後存活的歲月中,領取的全部養老金,大約是其退休前所交納的全部養老金的10-15倍。也就是說,現在離退休的5000萬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交納養老金的1.5億青壯年人養活着。目前我國覆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五項的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大約在1.5萬億。這個余額目前僅能供養不足500萬人存活25年的養老所需。或者說,目前養老金缺口大概在90%,未來20年養老金目前尚無着落。多少錢夠一個人退休後安度余生?誰又來養活2027年之後退休的龐大人群?我沒有答案。我所理解的是:錢是紙,終生勞碌積攢,未必晚年安然。

退休老人理財十誡

所謂理財,是合理地安排各項投資,賺錢並不是理財的全部意義,理財的終極目標是過上更好的生活。特別是老年人,退休後並無太多穩定的收入來源,特別要好好安排理財計劃,特別是避免踏入一些常見的投資理財誤區。春節剛過,我去銀行存點錢,工作人員推薦我買一款什麼類似基金的保險。我想想也蠻好的,就下單了。前天女兒出差回來後,我跟她提了一下這事,才知道那產品並不適合我,可是想退並不容易,說是已經過了10天的猶豫期了,會有損失。你說我該怎麼辦呢?現在還瞞著老太婆,沒敢跟她說呢!這不,58歲的汪老伯打電話到雜志社來“訴苦”。類似汪老伯這樣的“銀發族”,臨近退休或已經休養在家者,相較腦筋靈活的年輕人,的確更容易碰到類似的理財困惑。為此,我們建議大家,要特別留心以下幾點,老年人不僅要活得舒心,理財上也要有所技巧。


切莫輕信他人
老者通常一方面“耳根子比較軟”,一方面對現在社會上的新鮮事物不是特別了解,因此一旦碰上類似“高科技”、“新潮流”的東西,特別容易被騙。上海徐匯警方就曾聯合銀行工作人員阻止了一起類似案件。當時,張老太在家接到欠費電話後信以為真。當張老太準備將銀行卡內3萬余元轉入對方提供的“安全賬戶”時,銀行工作人員警惕地詢問老人,是否認識對方。張老太雖按照對方講授的方法說了“認識的”,但因為緊張說話明顯不自然,銀行工作人員覺得有點蹊蹺,就聯系了民警。後經警方耐心勸阻,張老太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差一點上當了。還有一些老人在公園、銀行門口等地,碰到一些騙子設置的“迷魂陣”,此時一定要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比如,遇到有人自稱兜售外幣,一定要先到銀行進行鑒定後才可兌換,千萬不要因貪小利而被迷惑,以免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


莫貪圖高利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只贏不輸的投資。如果太貪心,很容易遭受損失。陳老伯家住浙江,那裏民間借貸的風氣很盛。陳老伯的鄰居看老人家裏也有點積蓄,就勸他拿出去借給別人,收點利息權當是賺點買菜錢。這位鄰居幫陳老伯介紹了兩個想要借錢的人。其中一個人願意出1%的月利息,另一個願意出2%的月利息。陳老伯賺錢心切,很快把錢借給了利息高的那個人。沒想到,半年之後,這個向陳老伯借錢的“工廠老闆”被人騙了一個集裝箱的貨,企業無法繼續下去,陳老伯的月度利息拿不到了,幾萬塊本金也一時半會兒拿不回來了。因此,老人在私人借貸、個人投資等方面,一定要特別提醒自己,不要追求過高的收益,免得翻船。


不要盲目為他人擔保
有些老人常礙於面子為他人提供經濟擔保,把儲蓄存單、債券等有價証券抵押給銀行辦理貸款業務。殊不知,一旦你簽了字,你的有價証券作為了擔保物,一旦貸款到期後,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作為擔保人,銀行就會依法凍結你的有價証券用於收回債權,你的損失就不止一點點了。不要輕易給別人簽署各類檔案、報告,也不要把自己的金融資產憑據、有價証券等借給別人使用,無論那人用於什麼途徑。


別太多涉足高風險投資老年人因機體衰老,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都較差,因此最好不要選擇風險性高的投資方式,如期貨、外匯買賣等。如果心理承受力較強,心情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則可以參與一部分的風險投資,但比例不宜過高。


保險不宜買太多
老年人買保險往往出現兩個極端,要麼一點也不買,聽到保險兩個字就難受;要麼很容易聽信保險代理人的話,經常不切實際地買一些保險。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保險的目的歸根到底是將自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因此,在購買保險時,應充分認識自己或家庭的最大風險是什麼?老人也應當如此考量。要買保險就要有效投保,保費花在刀刃上。


投資不要過於單一
有些老人一聽到某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高,便一哄而上把所有的錢都投入購買,遇到市場變化,如股市不好,則馬上全部撤離。於是總有人在問,現在有什麼可投資的?建議在做理財規劃時,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年齡、收入、家庭等情況,兼顧收益與風險來構建一個高效的投資組合,以此獲得穩定的收益。


理財沒規劃不行
理財是年輕、壯年時候的事情,都已經退休了,還能怎麼規劃啊。船到橋頭自然直,隨它去吧。一部分老年人對於退休後的理財很不關注,老年以後就沒必要理財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退休之前,當然要做好理財規劃。但退休之後,如果有一套比較合理的理財計劃,會幫助你更合理地應付老年生活的各類開銷,給你一個財務上更輕松的夕陽時光。


避免無計劃消費進入老年後,老年人的支出會有很大變化,應及時進行合理調整。但不要在消費方面因小失大,例如不捨得買水果、蔬菜等食物,這樣造成營養不良,反而增加醫藥費支出,得不償失。有些老人,特別是經濟條件不太寬裕的老人,小病拖著不看,不斷透支身體,以致生大病後花掉更多的醫藥費,導致經濟、生活更加困難。這就屬於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了。老年健康亦是一種投資。老人患病後要及時治療,加強身體鍛煉,進行必要的營養補充,注意勞逸結合等。


切忌押上畢生積蓄投資
老年人可以把基金、股票、債券等理財工具作為理財“菜籃子”中的一員,切忌押上畢生積蓄只投資於一類產品。不要被某類投資的豐厚收益衝昏了頭腦,而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進去。中老年人必須準備好養老錢,在資金還有富余的情況下再適當積極投資,一來有更好獲利的希望,二來也可以體驗退休後快樂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莫忌諱立遺囑
很多老人忌諱在生前,特別是在身體健康、神智清醒的時候立遺囑,有點怕不是個好兆頭。其實,別以為立遺囑有什麼晦氣,實際上,在退休規劃的過程中,用心立一份合理的遺囑,對本人和家人都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百年之後不必要的紛爭。有時候,對於寂寞生活的老人而言,說不一定也是個幫助繼承人順利得到遺產的一個好辦法。

穩賺不賠的理財方程式

在只有工作收入沒有理財收入的情況下,積累人生第一個10萬,通常是需要相當毅力的,而要積累第二個10萬,就有很多捷徑可走了,因為有了理財的本錢,錢生錢就容易多了。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8%,活期更是只有0.72%,錢放在銀行裡不動,利息還不夠彌補物價上漲。所以,一旦有了理財的本錢,就不能只靠工作收入了,應逐步提高理財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隨着年齡的增長,以理財收入逐步取代工作收入是必經的過程。及早開始理財,就有機會提早退休享受生活,下面這個“理財方程式”可以給大家一些啓發。

理財方程式=50%穩守+25%穩攻+25%強攻
理財方程式的概念十分簡單。首先,把一半積蓄放在銀行存款或國債上,這些錢的作用不是增加收入,而是保本,避免讓財富暴露在不可控制的風險下。除存款和國債之外,還可以關注一下其他低風險理財産品,如人民幣理財産品和貨幣市場基金,投資這些理財産品本金較安全,雖然給出的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沒有絶對的保證,但實際上收益率波動範圍並不大。

接下來就是如何錢生錢了,建議大家將“攻”的資金分為“穩攻”和“強攻”兩部分。對於穩攻部分,有一定投資理財概念的人可以選一些波動度較小、報酬較穩健的理財産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藍籌股等,追求的年收益率在5%-10%不等。不過,在投資前要做一些功課,選出好的股票和基金才行;同時還需有投資組合的概念,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

至於強攻部分,就是投資理財中最刺激的部分了,如成長型股票、股票型基金、期貨等,既有機會讓人一個月賺10%,也有可能一個月賠掉10%。投資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産品,必須有相當高的知識與經驗門坎,對於不擅長投資的工薪族,最好先以穩攻方式進行,在得到一些投資心得、功力較深厚之後,再加入強攻一族中去追求更高的收益率。

需要指出的是,“理財方程式”的攻守比重是可以靈活調整的,這主要取決於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目標,如果能夠承受一定風險且短期內無較大資金支出計劃,可提高強攻部分的比例,但建議該部分比重不要超過50%。對於保守型的投資人,則可增加穩守的比例,減少強攻的比例。最後,在努力增加理財收入的同時,仍然要把工作收入積累下來,當初攢下第一個10萬的勁頭千萬不能鬆懈。如果能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同時堅持投資理財,擁有下一個10萬一定不會太久。

理財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專業理財規劃師為投資者量身定做出的理財方案,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後,會産生收益,收益高於預期,投資者當然高興,但如果收益低了,也就是理財方案的目標與實際收益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時,投資者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差距呢?盡管理財目標是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綜合客戶的投資偏好、風險偏好和其他信息綜合制定而成,但是方案中的理財目標終究是一種書面的目標,通常是一種理想的預期狀態,由於受市場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差距。


可以說,理財目標是人生目標中的一種,不同的人理財目標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處於不同階段的人生期,其理財目標也不相同。投資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通常在尋求理財規劃師幫助的同時,心中有自己設想的期望目標。當個人的理財方案被實施後,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的理財目標能夠切實實現。理財規劃師制定理財目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投資者的資産、投資需求的梳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理財規劃師需要考慮投資者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近期內的大項支出、經常性支出、未來可能出現的資産輸出等情況。


理財規劃師對投資者的財産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了解清楚之後,才制定出理財目標。可以說在制定理財目標時,理財規劃師和投資者都是懷着良好的願望來制定,初衷都是非常好的。但投資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既有賺錢的可能,也有相應的風險存在,所以,投資者在發現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之間存在差距時,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如果差距過大或者投資者的理財目標發生了變化,要及時同理財規劃師說明詳細情況,經雙方協調後,可修改先前的理財方案和期望目標。


除此之外,當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出現較大差異時,投資者還要判斷理財規劃師為自己制定的理財目標是否合理,是否是根據當前各相關市場的實際收益和風險狀況來制定的。比如,當投資者只想獲得穩定的收益、不願意冒任何風險時,理財目標是不是以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息作為理財收益參考的目標,或稍高於這一基準的理財收益目標。如果當初投資者為了取得資産的最大收益,願意冒風險,就可以將股票市場的收益和風險作為參考,制定預期收益目標和風險控制目標。總之,只有建立在市場實際收益和風險控制基礎上的理財目標,才是有可能實現的、切合實際的目標。由此可見,投資者要清楚理財目標不等於實際收益,實際收益往往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二者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差距在理財規劃師可控制範圍之內,投資者應以平常心處之;若差距過大,投資者可適時考慮諮詢理財規劃師,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修改理財目標。

【聯強EMBA】管理的藝術

管理的知識往往從實務當中累積而來,管理的理論思想也必須被實際應用才有其價值。然而,在理論與應用之間,存有不少鴻溝,成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一大挑戰。國內企業近年來已普遍引進現代西方的管理思維,無論是新興的高科技產業,或是積極轉型的傳統產業,紛紛崇尚效率化、務實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過,在引進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時,卻也產生了些許水土不服的現象。在實務運作上,國內企業常因未能洞悉中西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在導入西方管理思想時,感到有些施展不開的遺憾;或是管理者為了遷就本土社會的文化習性,卻或多或少地扭曲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本質,或因無法將西方思想融入本土而造成實行效果不彰,甚至讓部分管理者誤以為,西方的管理思想不適用於國內。這其中,著實存在著不少誤解。


管理,必須是結合不同的觀念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絕非單單一個觀念就能全面應用在不同的範疇;不同的行業特性,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適用的管理體系也有所差異。管理之所以可稱為一種「藝術」,便是在於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背景,該把哪一種管理觀念發揮到何種程度的掌握上,管理火候的差別也在於此。就像藝術家刻畫一件作品的過程,在既有的素材當中,選取不同的成分組成,以不同的份量來調和不同的元素,因而賦予了作品生命一般,管理的藝術也在於此。不同管理觀念在運用程度的拿捏上,必須是基於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企業本身的經營特性與當下的發展階段,經過通盤而完整的考量之後,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尺度,絕非囫圇吞棗地全盤移植。也就是說,該應用哪些管理觀念?該將每一種管理觀念各自發揮幾分效用?端視經營管理者基於當時的實際需求,透過本身的智慧,在自然的方式下達到最佳的平衡點。如果一味地要將某一種思想理論強加套用在本身的企業管理上,文化的衝突、適應的不良等種種後遺症,很可能隨即產生。


要避免上述盲點,真正吸收到現代管理哲學的精髓並充分應用發揮,僅僅只是瞭解管理思想的學理是不夠地,還必須深究其理論背後的緣由。任何一套思想的形成,都是以當時的時空背景為土壤,其下的社會文化做養分,絕非憑空而來。每一位管理大師的思想在形塑過程中,也都有其親身經歷的實務體驗,同時,其出身背景、成長歷程也都會影響其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特別著重的面向。在這種情況下,單單只是瞭解管理哲學的理論是不足夠地,還必須從理論形塑過程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深度汲取其精神。


唯有掌握住理論背後的精神,才能在應用管理哲學於實際的企業經營,或是將西方思想移植到本土企業時,真正掌握原意,做出最有效的發揮;在融入當前時空環境的時候,也不至於因為物換星移而扭曲失真,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靈活應變。只有這種移植方式,才會是有「生命」的移植。由此觀之,任何一套管理哲學,如果只從表面的理論去瞭解,則隨著時間、空間的轉換,很可能流於空泛。但如果能將其思想的根源一起掌握住,那麼,每一位大師的思想都是歷久彌新,存在永恆的價值。

Facebook 讚不讚?

Facebook Open Graph推出後,網路上有一部分評論觀點把矛頭指向隱私議題,以侵犯隱私權的觀點,探討讚或不讚的風險。我們先回頭看看隱私權是甚麼。隱私權,講得簡單一點,是一種「不受干擾的權利」(right to be let alone)。如果我在床頭日記寫下「我喜歡李德武的文章」,某個人、某媒體、某企業、甚至某政府,透過某種我不同意的方式取得我的訊息的話。是的,這很明顯侵犯了我的隱私,侵犯了我合理預期的「不受干擾的權利」。我喜歡李德武是我的事,只要我沒有公開說明,我就保有我的隱私。但如果我身為一個網路使用者,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自願按下那個讚,讓我透過Facebook分享我喜歡的新聞或文章(不論是分享給好友還是好網路服務),那我早就走出隱私的範疇了。

這裡有幾個癥結點,一個是場域公私與否,一個則是對隱私的合理預期。在隱私權的爭議裡最有趣的兩個特例,一個是側錄公共電話亭裡的通話,另一個是翻找垃圾桶裡的個人資料。跟這兩個案例相比,我認為Facebook推出的Open Graph,也就是所謂的Facebook Like,侵犯隱私的疑慮實在是太小了。畢竟使用者不是在自己的私有雲建置的內網網頁裡私下表達自己的喜歡之意,然後被人竊取資料;而且使用者也具備合理預期,在按下讚的時候知道自己會把喜歡的意圖散佈給Facebook知道。說到底,如果我們真的不喜歡Facebook或其他人知道我喜不喜歡甚麼東西,別按就是了,Facebook並沒有剝奪我們「不受干擾的權利」。

至於Facebook透過我同意提供的讚,推斷出我可能也喜歡的其他人事物,那是另外一回事,跟隱私權一點關係都沒有。那為甚麼有一部分人會認為Facebook邪惡?而這種邪惡味道似乎還頗為類似Microsoft、Google、還有Apple的邪惡。扣帽子的不少,但真正的邪惡事實好像不多,一般邪惡企業常見的諸如工作環境惡劣、環保不利、黑道綁標、貪汙逃稅等等,好像都不是這些企業「邪惡」的主因。我個人的確常常抱怨這些企業,但那通常比較接近對產品或服務「愛之深責之切」的碎念,畢竟我還是用Windows 7的筆電上網、用Google搜尋資料、用Facebook經營關係、用Apple摸摸喳喳。我不敢說他們一定不邪惡,但如果沒有邪惡的事實擺在眼前,我還是會依然故我使用這些服務和產品。釐清了這一陣子攻訐Facebook隱私和邪惡的兩大徵結後,再來體會Facebook到底讚不讚,就容易得多了。至少我是相當欽佩這些推動世界前進的人。至於要不要按下Facebook的那個讚?你自己決定。

2010/04/28 05:00:00 戴季全

理財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專業理財規劃師為投資者量身定做出的理財方案,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後,會生收益,收益高於預期,投資者當然高興,但如果收益低了,也就是理財方案的目標與實際收益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時,投資者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差距呢?盡管理財目標是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綜合客戶的投資偏好、風險偏好和其他信息綜合制定而成,但是方案中的理財目標終究是一種書面的目標,通常是一種理想的預期狀態,由於受市場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定差距。

可以說,理財目標是人生目標中的一種,不同的人理財目標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處於不同階段的人生期,其理財目標也不相同。投資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通常在尋求理財規劃師幫助的同時,心中有自己設想的期望目標。當個人的理財方案被實施後,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的理財目標能夠切實實現。理財規劃師制定理財目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投資者的資産、投資需求的梳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理財規劃師需要考慮投資者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近期內的大項支出、經常性支出、未來可能出現的資産輸出等情況。理財規劃師對投資者的財産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了解清楚之後,才制定出理財目標。可以說在制定理財目標時,理財規劃師和投資者都是懷着良好的願望來制定,初衷都是非常好的。

但投資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既有賺錢的可能,也有相應的風險存在,所以,投資者在發現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之間存在差距時,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如果差距過大或者投資者的理財目標發生了變化,要及時同理財規劃師說明詳細情況,經雙方協調後,可修改先前的理財方案和期望目標。 除此之外,當理財目標和實際收益出現較大差異時,投資者還要判斷理財規劃師為自己制定的理財目標是否合理,是否是根據當前各相關市場的實際收益和風險狀況來制定的。比如,當投資者只想獲得穩定的收益、不願意冒任何風險時,理財目標是不是以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息作為理財收益參考的目標,或稍高於這一基準的理財收益目標。

如果當初投資者為了取得資産的最大收益,願意冒風險,就可以將股票市場的收益和風險作為參考,制定預期收益目標和風險控制目標。總之,只有建立在市場實際收益和風險控制基礎上的理財目標,才是有可能實現的、切合實際的目標。由此可見,投資者要清楚理財目標不等於實際收益,實際收益往往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影響,二者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差距在理財規劃師可控制範圍之內,投資者應以平常心處之;若差距過大,投資者可適時考慮諮詢理財規劃師,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修改理財目標。

消失中的IT部門

根據企業執行委員會(The 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簡稱CEB)公佈的一份5年期展望報告,企業IT部門將大幅縮減,若非併入業務部門,就是外包給雲端或商業服務供應商。CEB預測,到2015年,許多企業IT部門將只剩下目前規模的四分之一,而五分之四的IT預算是付給外部的服務供應商。CEB訪談了數百位IT與公司領導者才獲致上述結論,而有鑑於5年不算非常長的時間,許多變化應該已經開始發生。


轉變1:
資訊勝過程序—CEB顯然同意Nick Carr的看法。他在幾年前提出,由於IT將和電力一樣普及,任何公司都無法藉此在市場上取得優勢。競爭優勢將來自於商業情報、協同工作能力或顧客界面,而非企業獨立維護的伺服器場有多大。
轉變2:
IT嵌入業務服務—IT將不再是組織內一個明確劃分和獨立的部門。CEB的報告指出,「隨著IT職務功能併入一個與其他企業職務並列的共同商業服務群組,技術將被吸收成業務服務的一部份」。
轉變3:
服務提供外部化—CEB預測,未來5年內,高達80%的執行支出將是外部服務。「隨著這項轉變發生,內部的角色將從技術供應者,轉為技術仲介者。」
轉變4:
商業伙伴責任加重—藉由資訊管理達到競爭區別化的需求,恐超過一般IT部門的能力。這些需求將逐漸由商業伙伴來解決。
轉變5:
獨立IT部門逐漸消失—CEB預測:「隨著IT角色轉移至業務服務、融入業務角色,或外部化,IT部門的規模也將逐漸縮小,人員數量大幅減少75%以上。策略、架構、風險、企畫管理、使用者支援和客戶關係管理,都將存在業務服務層級,不屬於IT職務功能。」
然而,IT專業人員不必對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悲觀,今年和未來10年最熱門的工作若非醫療保健就是IT。到2018年,電腦系統分析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網路系統與資料通訊分析師等人力,仍將供不應求。若CEB的預測正確,IT專長的職位將會更多,只是他們不再有獨立的IT部門,而是分散在各個業務部位,或屬於雲端和服務供應商。(陳智文/譯)

近四成工程師工時超過11小時

根據人力資源業者104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多數從事電子資訊產業的研發工程師不滿意現在的工時與所得,正考慮轉換職務。受訪的研發工程師有37%表示,平均每日工時超過11小時,其中8%甚至超過4小時,並有63%工程師假日須要加班。48%工程師認為自己在工作上付出的時間與心力超過所得很多,只有5%認為薪資高於付出。有76%工程師考慮轉換職務。


其他調查結論包括:- 72%工程師表示目前的工作須具備世界觀,特別是「工程研發類」及「年收入超過120萬元」有較明顯差異。
- 40%工程師"很少或沒有"被鼓勵提出新想法或建議。
- 73%工程師從工作獲得的成就感不到60分,整體平均58.6分。
- 62%工程師不會推薦目前的工作給親朋好友。
- 工程師對目前職務最不滿意的地方,前三大為:薪水福利(48%)、升遷機會(42%)及工時過長(38%)。
- 78%工程師挑選工作時,最重視「優渥的薪資、福利」。
- 56%工程師認為外商公司的文化及經營理念較佳。
- 57%工程師希望在外商公司任職。
該調查是由104人力銀行與代工廠商偉創力合作,於今(10)年3月以網路問卷方式訪問從事電子資訊之資訊軟體系統與工程研發相關職務之上班族,共取得646份有效樣本。